腊梅含香 发表于 2019-3-8 09:38:03

户外约伴网周报(3月8日)

本帖最后由 腊梅含香 于 2019-3-27 13:00 编辑

一、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户外约伴网衷心祝愿所有女性徒友们节日快乐,安康幸福!
二、鬼线部落将于3月9日组织徒步穿越活动“春暖花开踏青之旅:官帽山--青龙水库--大佛寺(蒲江)”,中等强度线路,欢迎徒友们报名参加。主要看点:看自然原始风光,看一路春花烂漫,赏官帽山、樱桃沟风景区的美景。请关注:http://aaybw.com/thread-74362-1-1.html(出处:户外约伴网)

三、3月2日,鬼线部落成功组织了徒步穿越活动“春暖花开踏青之旅:华藏寺--东河水库--冰川大瀑布”,已于当日圆满结束并全部平安返回成都。阳光明媚,春风微拂,徒友们在春天的山野里登高远眺远方的美景,也看梨花、桃花、李子花及野花灿烂绽放,共同度过了快乐美好的周末。祝贺此次徒步穿越圆满成功,并衷心感谢领队咖啡鬼、开路先锋松竹傲雪和狼烟,以及协作活动的徒友们!

四、户外阅读:置身山野,冲顶还是下撤 ?   (原创: Kaka)
“身处荒野,不是在与灵魂对话,就是在同魔鬼共舞。权衡进退,也是明哲保身。”
    曾经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向笔者诉苦,在尼泊尔岛峰,登山表上写着海拔6050米,看着离顶峰那么近。一个大裂缝拦截在面前,本应该架设好的梯子悄然无影,向导也只带了结组绳,最后权衡了半天,只能转身下撤。事后他们向尼泊尔登协投诉,登协答复是1-2月没有检修梯子。尽管这是一次全商业的登山行为,但是总结一番没有登顶便下撤的原因,会是什么呢?表面上看,只是向导没有带梯子。背后隐现的却是时机选择不当——非传统登山季、以及对尼泊尔向导(夏尔巴人)过于依赖。大家一边在说夏尔巴人体能好、能背能抗的同时,依赖越来越多,既是在神化这个族群,也是在弱化自己。

尼泊尔岛峰,冲顶前需要跨越冰裂缝。图/高立
    其实,对登山的人来说,只有自己最可靠。
    对上一次失败总结便是下一次成功开始的保障,这篇文章旨在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为大家梳理两个核心命题: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登顶?哪些因素下必须毫不犹豫的下撤?
楔子
    登顶( 冲顶)危险还是下撤危险?
    2009年7月,婆缪峰下撤路上,岩钉脱落,李红学遇难了。2011年6月,西天山,用生命换取自由,登顶后下撤途中掉入暗裂缝,严冬冬走了。2014年8月,婆缪峰,伍鹏,登顶后下撤过程中,未知原因遇难(疑似脑水肿或失温导致意识模糊,详见岩与酒论坛赵四报告贴)同年11月,幺妹峰,柳志雄与胡家平,登顶后下撤途中遇难(疑似绳套断裂)。
    不愿再去举这些令山岳人痛彻心扉的例子,正如冬冬所说那样:“登山就是这样。也许哪天你在报纸上看见遇难新闻,仔细一看,那个人就是我。”
    其实冲顶危险还是下撤危险,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取决于天气、人力、装备、心态、队友等等太多因素了。但是无论是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还是从中国登山协会每年统计发布的《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里看,下撤路上发生事故几率的确远远超过了上攀时(冲顶)。

2017年下降过程发生事故比重远超上升。图片来源:《2017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分析报告》
    登山运动本质上属于高危运动,只是部分Climber随着攀登经验丰富逐渐拥有了风险管控意识和降低风险能力,因此一项危险运动变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
    这也是笔者构想这篇文章的初衷了,通过采访、搜集一些故事和经历,总结一点风险控制的经验与教训。
(一)天气的影响
    因为天气原因诱发的山难实不可计数,比如在世纪之交轰动一时的,遇难于珠峰的阎庚华。新时代固然令人很迷茫,区别于体制内国家经费登山,“个人”、“只身”、“珠峰”在2000年都是很具吸引力的词汇,阎庚华吸引来了赞助以及电视台的报道,成为了很多人眼中将梦想实践到底的英雄。

阎庚华与珠峰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那一年的暴风雪中强行登顶的阎庚华付出的代价是永远留下——成为珠峰8750米第三台阶附近的一具尸体路标。我们不必再去讨论登山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有无,首先去理解下,天气对登山的影响有多大?
    天气周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攀登周期,比如登山圈里流传甚广的一条法则:大雪三天不上山,说得就是为了规避雪崩风险,在大降雪后应该预留充分时间给雪层自然沉降。如果没有尊重雪层沉降的自然规律,攀登者承担的雪崩风险就会成倍增加(AIARE雪崩课程里提示的因素过于复杂,这里不过多纠缠)。在这里给大家推介一个免费的山区天气预报查询网站:mountain-forecast.com,可以查到国内几个知名的山区如贡嘎山区、四姑娘山区的气象预报;包括不同海拔区域的日降雪量、顶峰区域风速、夜间最低温度等几个重要数据。这些都是我们在出发前需要了解清楚的关键信息。
    虽然说,天气预报有时也不靠谱,偶尔还会出现人品爆表突然好天气的情况在。但是在大多数时候,不听天气预报,还真是等于“作死”,又得说起一段笔者的伤心往事:2018年9月,我们调阅了近几年贡嘎山区国庆期间的天气记录,认为尚可一试,遂呼朋唤友,组了一个登山局,正经办了登山行政许可,是想争取拿下勒多曼因,再不济也要完成侦查目标。临行前在mountain-forecast上查询天气发现有大面积的降雪示警,只是因这时无论是前期物资还是行程安排都已到位,所谓箭在弦上之势,不得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祈祷着山区小气候,硬着头皮进山,最终却是成了“观雪风光团”,止步5300米,连原先计划侦查高度都没有抵达,实为可惜。
    其实,进山后的天气预判也有一些小技巧,中学时代的课本就告诉我们天气的好坏与气压有直接关系,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压降低天气变坏(降雨降雪)。携带一块具备气压计功能的登山表基本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了,此类手表款式众多,文章里也不再赘述。
    登山中也常出现一些突发的极端天气,比如whiteout,乳白天空,原是指极地的一种自然天象,在登山里主要表现为白色浓雾时失去方向判断,在雪地里还好,遗留了脚印的话尚且可以原路折返回去,但是假若是冰川或者岩石地形时就大为不妙了,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原地等待并寻找掩体挡风寒,尽可能避免受伤、迷路风险。
(二)体能与恢复
    所谓人力终有时穷竭,再厉害的好手,一个劲儿向前冲也可能倒下,登山究竟应该怎么分配体能?
    有人说四六开,冲顶用百分之40的体能,下撤用百分之60;有人说五五开,冲顶消耗和下撤预留的体能基本一致;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在冲顶时耗费百分之80的体能,以致下撤途中各种意外。
    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都应该根据线路的需要预留充分下撤的体能,不然,便可能出现一些情况:如体能透支引发的失温、体能透支引起或加重高原反应、严重的甚至失去行进能力等。总而言之,体能是一个关系切身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体能分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大多数户外者并非专业运动员,很难精确掌握自身的身体状态,比如有时尽管已经疲惫的不行,但是精神的亢奋导致自我勉励坚持以为尚可,最后导致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突发的急性高原病——肺水肿和脑水肿。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含氧量和气压降低。
    并不是只有新手才会得高原病,即便是老手,也有被高原病困扰的时候。那是2007年,攀登双桥沟里的阿妣山,古古老师的搭档便因为上升过快,很意外地得了高原肺水肿。其实,也还有一些辅助判断的手法,比如卡路里消耗、心率监测、反应时的计算、血压的监测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身的状态。笔者采访了长期担任奥运会项目金牌保障团队工作的刘铮教练,得到了专业的回复,也许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家提前预判。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只要有运动就必然有消耗,有消耗就需要及时补给(恢复);有一些大神级的选手,身体素质是一方面,快速的恢复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于普通玩家来说,及时补给就更重要了。
    作为食物热量的法定单位,在欧洲普遍使用焦耳,美国则采用卡路里,1卡路里大致相当于4.186焦耳。目前电子设备(主要以手机app和运动手表来说)计算卡路里的方式多为根据体重和位移的距离去计算,考虑不到海拔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因此平原地区的计算相对精准一些,进入高海拔等恶劣环境的话还得乘以一个系数,算不上精确,但是计算出来的数据作为进食能量总和的下限去衡量还是可以胜任。

日常训练也可以通过卡路里去计算消耗的能量,作为能量补充的参考下限。
    比如以平原地区的徒步来说,一个体重60kg的徒步者在海坨山从啤酒溪爬升到鞍部营地,上升高度2000米,大致消耗的卡路里是4800卡路里(由SUNNTO计出的个人消耗值,仅供参考),进食的能量下限就是4800卡路里,假使准备的路餐食物不足,只有2000卡路里的能量,那么行进途中缺乏有效的补给,便只能消耗脂肪,疲惫感会逐渐袭来,体能开始逐渐下降。(三)提前预判的手段
   另一项判断身体状态的参考,是运动实时心率。女性越野跑者珊瑚,曾经创造了国内首个7000米级独立山峰的速攀纪录。在Salomon国际队攀登海拔4500石卡雪山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心率基本全程保持在了140到145上下,而珊瑚的极限心率(安全值)是190+,珊瑚表示此时(运动心率保持在安全值的百分之75左右)自我感觉比较舒适。

珊瑚在高海拔运动心率的上下并不算大。图片来源:刘铮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爱好者而言,是没有办法精确得出个人的心率安全值的,220-年龄还是205.8-0.685×年龄等公式都只能计算出一个群体指标,对于个体来说,由于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个指标缺乏精确度,基本只能作为参考。
   一般来说,运动心率超过安全值的百分之85就存在较大风险,对于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徒步)来说,甚至不介意超过安全值的百分之75。
   除了公式计算安全值换算百分比这种不是太精确的衡量方法,还有一种更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建立个人指标的数据库:花上一点时间,记录下自己在一些关键海拔的心率值,比如平常笔者在海拔50米的家中刚起床时的静息心率是60;身体良好时3500米徒步状态下心率是105;身体良好时海拔5000米营地刚起床时的静息心率是80;但是某一次回到海拔5000米扎营,睡了一觉感到身体不适,起床时的静息心率达到了100(远远超过之前的80),不用想了,没特殊原因,赶紧下撤吧。
   当你拿不准是否应该立即下撤时,只需要核对下心率值,一旦比此前记录的数值高了超过6个点,不用考虑,尽快下撤。
   除了心率,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做参考值——反应时间的变化值。随着海拔的升高,人的反应时间会变长。可以制作一把测定反应时间的反应尺,一个同伴手拿着,被测试人做好抓尺子的准备,同伴突然松手,看被测试人抓到几厘米。
   假使平原测试几次,被测试人基本都是抓到了10厘米;上到高原时测试几次,基本都抓到了18厘米,那么这个变化值就是8厘米。这个时候已经很危险了,正常范围的变化值也就是3-4厘米,超过这个值就意味着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已经明显下降,应该考虑立即下撤。反应时间的变化值用于测试疲劳程度还是相当准确且实用的,只需要带一把尺子。
    假使是一个大的团队,准备进入高海拔地区徒步或是登山,还可以考虑带上一个便携式的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压差(高压和低压之间的差值)。高压不建议超过病理上限,也就是140以内。
    随着海拔的上升,高压和脉压差都是不断上升的,一旦这两个数值开始降低,就意味着身体内部开始病变了,接下来可能会有情况,不必多说,出现这种情况立即下撤为妙。相对来说,监测脉压差的变化比单纯的看高低压还更直观。
   以上提及的几种测量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尤其对于大的攀登队伍如商业队、高校社团登山队、企业登山队来说都很实用,可以作为评判队员状态的标准之一。当然,我们更建议关注数值的变化,而非简单取信于某一个数值。
(四)装备因素
    选择继续冲顶,还是转身下撤,很多时候也会有装备方面的考量。2014年的10月,在长坪沟,方贤(菜头)和王青云(哈尔滨山鹰)临时起意,决定一起攀登海拔5666米的羊满台峰,沿着东南山脊攀登到了5600余米处,天气突变,能见度降到了二三十米,开始变天。此刻面前出现了一块60度长度10来米的大光板(SLAB地形),没有攀岩鞋的两人束手无策。两人讨论一番决定下撤,然而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羊满航拍视频,山峰独立。来源:成都极限探险    由于上升是山脊路线,下降沿着原上升路线的话,耗费时间太长,因此两人选择贴近着山脊路线的直壁双绳下降,下到冰川时,由于能见度实在太低,失去了方向感,大抵找了4-5个小时,依旧没有找到预留在ABC(前进营地)的一顶单人帐篷。更糟糕的是,相比于早晨出发时的晴空万里,此刻的风雪肆掠搞得两人内心都很崩溃,菜头没有带厚的外穿羽绒,唯一的一件大面包(外穿羽绒)在山鹰的包里。    侥幸心理占了上风,两人开始讨论一起找一个石头缝,靠着躲一晚等第二天天亮了再说。庆幸的是,最后的结论就是:“即便是一直走着找帐篷,也好过两人靠在一起坐着等死。”

羊满台的白毛风带给两人很多困扰。图/山鹰
    暴风雪中,无力的寻找着帐篷,为了避免搭档的心理再受打击,两人谁也没有穿上背包里的那件羽绒服。菜头穿着的高山靴由于表层老化不防水,外层已经湿了,风雪中行走颇为不易。再一次提议,不如放弃寻找冰川上的ABC(前进营地),再下去一点,寻找大本营,又是一番讨论,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意见,毕竟寻找近在咫尺的ABC还是比远在几公里外的大本营靠谱。
    两人越走越累,重要的是此刻心理都很崩溃,索性在一块大石头下,将所有接下来可能用不到的东西统统丢下,是想轻装继续寻找ABC,又是经过一番波折,又是一个想法:“不如直接下到沟底,再想办法出去,不管怎样海拔总是降低了。” 但是想到路上可能存在的断崖,可行性还是太低,山鹰表示反对。
    两人身上的热水早已消耗殆尽,能见度极低加上暴风雪,人在其中总是一种煎熬,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也是脑海中刹那间的灵光,菜头想起之前学习潜水课程里提到的潜水搜救方法,让山鹰站住不动,取出50米的动力绳,连在两人身上,绷直后自己开始绕圈寻找帐篷,就在这个圈快要闭合的时候,菜头终于找到了。
    此时的帐篷也只冒出了一个尖尖,其余都埋在了雪里,难怪此前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顶帐篷。菜头感慨:“这是这么多年登山下撤里最惊险的一次,可真是捡了一条命!”
等到第二天两人又寻回了前日搁置的装备。图/菜合
    这一次攀登中,真正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装备的准备不足,本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攀登,再加上是新线路并没有可供参考的攀登资料,因此出现了很多超出计划的意外因素。比如天气的突变带来的保暖衣物的缺失,比如出现高山靴难以应对的60度大光板地形,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错过了羊满台峰的国人首登。
    因此,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出发前首要汇集计划线路、天气预报等信息形成一个自我判断,从而有计划的准备物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预留备份物资。
(五)队友的重要性
    徒步穿越中,更多将这种同行的关系描述为队友,商业登山中,亦是如此;只有在含有技术路段攀登的自主登山中更多的将这种关系表述为搭档。小而化之,队友或者搭档是否靠谱,是登顶与否的重要因素;大而化之,队友和搭档也是遇到突发情况后能否安全下撤的重要因素。
    2017年的8月,双桥沟里的布达拉峰,何川和孙斌是第四次来了。何川领攀的过程中设置的一个保护点失效引发了一起严重的冲坠,何川的左脚脚踝变形,至此只能用左右手配合右脚,“三缺一”的模式下降,下降过程还不得不依靠搭档孙斌辅助下撤,这一次下降的过程显得很是曲折但是也凸显出了搭档的重要性。

与接应团队汇合后喜不自禁抱在一起的搭档,长舒口气。图片来源:网络
    选择登山的搭档(队友),一流的搭档自然是可以对双方的短板互补,比如一位经验丰富擅于应变,另一位攀爬能力出众;比如一位长于冰雪地形,一位长于岩石混合;二流的搭档也是能力大致一样,但是无法达到互补的效果;三流的搭档,跟攀者完全依赖于领攀者的能力,即便领攀者的能力超强,但是一旦出现什么意外,跟攀者便束手无策,这样的搭档自然是要不得。
    对于徒步穿越也是一般道理,选择队友时除了注重走线的能力,也会考量己方能力的互补。比如一位擅长摄影可以记录行程,比如一位医疗出身长于急救,假使同行的再有一位做过厨师的队友,那这一段旅程真可谓精彩纷呈。
    反之如果队友之间缺乏磨合,甚至是约伴出游彼此没有多少了解,路上一旦发生些意外便可能暴露出更多问题。比如《户外探险》此前报道的“2.13贡嘎山区金银山失联事件全面还原”。(六)心态的把握
    路人柳在攀登日月宝镜的报告里抒发感慨:你的身体永远抵达不了心理抵达不了的高度。对登山者来说,心态直接影响到冲顶还是下撤的决断,如果有较强烈的登顶意愿,也许在遇到上述几种困难下也依旧会选择冲顶,此时的风险将成倍的提高,也不再符合风险控制的理论。
    我们需要正视心态对个人判断的影响,通常来说,这和经验有很大关系。不得不提一件“丢人”的事情,笔者曾有三次那玛峰下撤的经历,说起来啼笑皆非。一次是清明期间,因大雪至腿根部,和搭档在大雾中出发,轮流趟雪,最终在山脊前耗费了太多体力和时间,无缘登顶。

清明节那玛峰没过大腿的雪。图/kaka
    第二次下撤是翻上山脊后,离顶峰只差300米的大雪坡,但是队友喝光了保温壶里的水,尽管当时天气不错,但是评估了下风险,冲顶还得再花费一个半小时,实在不靠谱,选择了下撤。
    至于第三次攀登那玛峰,则是在2018年的8月。此前一周,刚刚登顶青海的岗什卡主峰,自觉这次高原适应也不错,算是准备齐全了。正巧以前高山协作班一同学“神医”发信来约,说要带队那玛峰,往返包车。于是我加入其中,成了蹭座的一员。
    这次的进山显得格外的困难,由于今年雨季提前,整个川西8月都是泡在雨水里,那玛峰进山路被毁的面目全非。一路架桥趟水自是不必再提,费尽千辛万苦才抵达海拔4900米的c1营地,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事不过三,这一次一定要登顶。吃过晚饭不久,天空便开始掉雨滴,这一夜,小雨淅淅沥沥。凌晨3点,被闹铃弄醒,扒开帐篷门探头探脑,却啥也看不见,雨是停了,但是雾太大。没有办法,不管怎样,都该不会再来第四次了。帐篷内一边吃点面包,一边用MSR反应堆烧开一壶水,灌满保温杯,穿好技术装备,准备出发。
    举头不见星月,天际雾色迷茫。站在帐篷外,不出意料,只有自己一人准备冲顶。精简下装备,用不了那么多冰锥和快挂了,绳子还是要带的,毕竟下撤时用得到,准备ropesolo。就在与大家告别的时候,“神医”追了上来,表示一起去。此刻内心多少有点愧疚,毕竟“神医”显然并不愿意冲顶,再说眼前这天气也注定冲顶成功的概率不高。尝试着往前走了几十米,落在后面几步的“神医”都喊着看不见前面身影,显然能见度极低,不由想起清明那次大雾大雪冲顶的艰难,仰天长叹,只能感慨时运不济,转身下撤回营。
    重新钻回帐篷里,开始反思自己,尽管那玛峰的线路难度自我评估即便solo也完全hold住,但是自然条件明显不合适的情况的下,无疑增加了很多额外的风险。
    一意孤行的出发,多少有些同自己赌气的心理作祟,这一类教训应该吸取。
篇末
    置身于真实山野,“Up”还是“Down”确实不是短时间可以想明白的事情,大多人还是会纠结些许时间,但是说到底还是要树立起一个风险控制的意识。天气、体能、状态、装备、队友、心态以及更多的意外因素,都可能出现很多计划以外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可以用我们的经验去预判或者应变,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果断抉择。    记住:山永远在那里!            
五、好文分享:女人,愿你活出最美的自己   (文:桃园野菊)

    生而为人,来是偶然,去是必然,这一来一去之间的这个过程,就叫人生,如何更好地走完这趟旅程,我想,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上,一半掌控在自己手中。而,身为女人,似乎比男人更不容易,因为从来世俗赋予女性的标签更多,社会标榜女人的要求更多。
    女人如花,却不能像温室里的花朵被供养;女人如水,却需要以多样的姿态铿锵而深情地活着。那么,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不算辜负呢?一个女人最好的生活姿态该是如何呢?
    有人说,女人必不可少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命里的坚强。
    女人,可以没有鸿鹄之志,但必须自带光芒。我想,这光芒主要就是扬在脸上的自信,即生活的勇气;这光芒可收,亦可露,即人生的可塑性,你可以低下头颅有所膜拜和有所敬畏,同样可以昂起头挺直脊梁直面生活的不堪与人生的无常。
    女人,可以没有花容月貌,但必须善良,必须有水性的柔软,必须有佛性的慈仁。外在的美好是上帝给的,会因岁月风霜的侵蚀而褪去,而内在的本质才能恒常与永久。
    女人,有美丽的外表是幸运的,但更要有气质。任何良好的感觉都始于颜值,忠于气质。气质,是一个女人最好的韵味。而这气质是由多种因素与良好的习惯以及情操熏陶出来的,是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美之极品。你一定要相信,腹有内蕴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古来万事东流水,唯有气韵永长存。
    女人,可以没有遇到爱情,但必须相信这世上存在美好的爱情。你可以将一生倾于爱情,但不能困于情天爱海。因为,不好的感情,会把你消耗得穷形尽相,唯有好的感情,才会把你滋养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女人,必须要有自己过生活的能力,必须有独立成长的本事。这世间,没有谁是你一生的依靠,没有谁是你永远的避风港,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终身的庇护所。你有多独立,你的人生就有多主动。要想成为公主,首先要成为女王。与其等着别人给你撑伞,不如自己给自己打伞。
    女人,可以享受生活,但不能以挥霍物质为前提。你要知道,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落寂,因为河西河东只是此时彼时之别,真正的认同与尊重从来不是来自表象的浮华,而是源自灵魂的高尚以及内心的不动产。
    女人,可以输在起跑线,但不能输在转折点。就像,你的前半生可以糊涂,但你的后半生必须清醒,因为人总要到了一定年龄,总要经历一些世事才能幡然长大。你可以输掉一切,但不能输掉自己的尊严,不能输掉生而为人的骨气。你可以看透,但不能消极,跟随内心去完成未了的生之使命,就能打造高品质的余生。
    作为女人,我希望我们都能这样活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将就,不媚俗,不颓废,不抱怨,不依附,不囿于物质,不乏于精神,内心不荒芜,灵魂不贫穷。以小草般的姿态顽强,以大树般的姿势生长,以海洋般的气势宽容,以溪流般的清澈无染,以太阳对月亮般深情以待这个世界,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坚强。
    愿你活得像一幅画,而不是一件衣裳;愿你是一颗摇曳于风中的有思想的芦苇;愿你一世从容一生努力,无悔无憾来过这个世界……       户外约伴网祝愿所有女性徒友都活出最美的自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外约伴网周报(3月8日)